在武夷茶输到外国的时候,武夷茶种和制造技术也传播出去。
连在《台湾通史》卷二十七“农业志”写道:“嘉庆时(即公元1796-1820年间),有朝者归自福建,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坑,发育甚佳,既以茶子二斗播之,收成方丰,遂互相传植。”
由于种植成功,至道光年间(1821-1850年),台湾茶叶反而打入大陆市场,茶商们将茶叶运至福州,转销国内外。
时隔不久,武夷茶又一次传到台湾。这是清咸丰年间(公元1851-1801年)举人林凤池前往福州应考时,从武夷山携同茶种,种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鹿欲冻顶山。
它的特点是软枝茶叶,由于焙烤技艺有特异的突破,故品质更佳、风味独特。发展至今鹿谷的新雅、永隆、凤凰三村已成台湾冻顶乌龙茶专业区。
武夷茶传入台湾,得到很快的推广,特别是光绪十一年(公元1885年),台湾建省后,巡抚刘铭传大大扶持茶叶生产,改良制茶技术,使台湾茶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,并成为19世纪末台湾三大贸易产品之一(另二种为樟脑和硫磺)。
随着武夷茶及茶种的外传,武夷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外传。乌龙茶的制作技艺在乾隆间传到安溪,稍后传入台湾,当时台湾茶叶没有外销及加工的专业人才,他们把粗制以扁担挑负,翻山越岭,运到码头装船然后运到福州加工,这种状况至台湾产茶区有了自己的制茶技术人员才结束。
而武夷山的红茶制作技艺在国内传播的同时,也直接和间接传到国外。
1834年,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后,就派会和会长登(G.L.Gordon)来我国研习茶叶产制技术,同时购买茶籽及茶苗,普招聘武夷山及四川省雅州等地的茶师及工人;回国后大大岭等地发展茶叶。
他在阿萨姆勃鲁士(C.A.Brace)的茶厂中,按照武夷红茶等制作,研制成功勃鲁士茶,成为阿萨姆红茶之滥觞。1866年,斯里兰卡的特罗(Gams Tallor)氏,学习武夷红茶制法,并获得成功